治療師的即興課:做心理治療,什麼時候會運用到地位?(二)
September 21, 2023

作者:王家齊

前一篇文章,我們是從「治療學派」的角度看地位。這篇文章,則是要從「治療階段」來討論。

簡單來說:一次心理治療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(如果是多次的心理治療,則可以參考三樓理論)。

0.「前」治療期

並不是到了諮商室,就代表治療開始了。

許多人來到諮商,是因為感到無法忍受的失控、痛苦,覺得「不能再拖了」所以前來。但,來諮商到底要幹嘛?許多人並不清楚。這就是為什麼我說「不是到了諮商室,就代表諮商開始了。


前陣子,我出了一個車禍。雖然人車沒有大礙,卻在跑醫院的過程中,感受到了「無法忍受的失控與痛苦」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在漫長的傷口照料過程中,我經驗到了以下的困惑:


1. 我怎麼了?為什麼會這樣?我會不會好?

2. 怎麼會越來越嚴重?是不是該換一家看?

3. 怎麼看了還不會好?是不是醫師對我不用心?

4. 這個醫生叫我吃止痛藥(還要我別理藥師!?)那個醫生跟我說傷口不能塞要縫(之前醫生處理得不好嗎!?)

......到底,誰說的才是對的?

5. 還有,我阿姨說…我鄰居說...我看網路說…

6. 傷口滲血腫起來了(危機),我該找原本那家?還是就近看一家?


同樣地,進到諮商室的來訪者,也會有類似的困惑:


1. 我是不是憂鬱症?還是我想太多?憂鬱症會不會好?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?

2. 我怎麼談完之後心情更不好?回去暴食、暴哭、做惡夢,是不是該換一個諮商師?

3. 我怎麼來談了兩三次還沒有好?諮商是不是騙錢?心理師是不是不懂我的狀況?

4. 我看網路文章說要愛自己,醫師跟我說要自我照顧,心理師跟我說...

5. 還有,我阿姨說這是想太多去打工就好,我鄰居說她女兒也是類似的狀況...

6. 今天有種撐不住、絕望想死的感覺(危機),我該找原本那家?還是就近看一家?


這就是為什麼我在《給治療師的即興課》說,「我們(有時候)需要專家」。不是想要迷信、崇拜,而是在受傷、痛苦又心煩意亂時......能夠討個心安(希望,你是那個正派的心安)。


我鼓勵專業人員,知道「專家遊戲」怎麼玩。我稱之為「遊戲」,是因為我們不用真的「認為」自己是專家,那是自戀。我們,也不用要求別人崇拜我們為專家,那是神棍。


但,如果你完全不知道「專家遊戲」該怎麼玩,很大的危機是:那些真的病急亂投醫、很需要正派幫助的人們(像是車禍時的我),就會有極高的機率給自戀狂與神棍騙了。


那麼,專家遊戲該怎麼玩呢?其實,「專家感」分成三個元素:資歷、條理、氣勢


資歷」就是你看得久,看得好,你是老字號。就像我的傷口出問題時,我也會想找處理傷口的專家,找經驗比較多的醫師,或是更簡單暴力地:找門診比較多病人的醫師。


資歷,是個具體又好懂的指標。但問題是,對於想要把專業做好,但又還在起步的夥伴來說,你無法明天早上起來就變成「有很深資歷」「有很多個案」的治療師。


資歷需要時間,時間又是最大的難題。


條理」指得是你說話的內容是否好懂?結構是否清楚?如果最後有金句畫龍點睛,那就太好了。


直接舉個例子:我最後「認定」的那家外科,醫師一打開我的傷口就說,這不能這樣處理...(你可以注意接下來我打引號的部分,這就是條理所在)

原因」是:人工皮塞到傷口裡,「雖然」可以吸掉髒水,「但」也會讓傷口闔不起來,「而且」會很久。


(我:會多久呢?)幾個月到半年都有可能。「我們」改成把人工皮墊在傷口上,「之後」狀況穩定了會「幫你」重新縫線,這樣傷口也比較好照顧...


(注意,金句來了)「我們要照顧好的是病人,不是傷口。」


條理清晰,又有金句,你說我安不安心?


資歷需要等,條理需要學,而「地位」是支撐上述兩者的工具。有效地使用高低地位,會讓你傳遞資訊時,避免踩到兩個坑:


你講的話很重要,但沒有人想聽愛聽(然後你發現大家都去聽老高的)。

你明明很努力很專業,卻不被當一回事(好心分享知識,結果還被嗆)。


氣勢」,就是地位該高的時候高(權威感),該低的時候低(親和感),來去自如。氣勢,是確保你的條理、資歷,可以如實地呈現。專業人員確實不用像神棍、自戀狂那樣,把死的吹牛成活的。但如果你不透過「地位」掌握「專家遊戲」,活的也會被你玩成死的。


以上都是進入治療前,就會發生的事情。接下來,我們終於要談治療的開始......

1. 治療的開始

我的習慣是:在治療開始時,感覺對方今天帶來的地位、姿態與能量,然後試著把自己調整到跟對方一致。有些人會說這是「同頻」。我喜歡的說法,來自芝加哥即興劇教練 Jonathan Pitts,他將這個現象稱為 "Match the energy"。

(如果你對 Jonathan Pitts 的工作有興趣,歡迎參考這篇文章


在即興劇的舞台上,由於沒有劇本,會需要一個或多個演員幫忙找到「關燈」,也就是一場戲結束的時刻。但是,到底什麼時候該關燈呢? Jonathan 說,當兩個演員 "Match the energy" ,燈就可以關了。


比如說:吻戲。一場吻戲之所以要關燈,不是因為不關就要親到了,而是這時候:一個演員的動能,讓他靠近對方的唇。而另一個演員的能量,沒有推開他......他們的能量吻合了。他們共同在乎一件事。


心理治療也是這樣。當來訪者進到諮商室,帶來了一種能量。治療師感受了一下,然後用類似的能量回應......如果,誰也沒有推開誰,雙方的能量就吻合了。心理治療的工作,就可以開始了。


有時候,完成一段治療,也會有類似的體感。不管治療師做的是詮釋、空椅還是替身,當治療歷程有發揮效果,走完了一個段落時......雙方都會有一種:吐一口氣、放鬆下來,浮現出「好啦沒事了」的體感。


反之,即興跟治療都有時間限制,都有可能因為時間考量,造成:兩個人的能量還沒有一致,就必須結束(關燈)的狀況。

這時候,就會有一種怪怪的,好像什麼沒有完成的體感。在即興劇中,通常觀眾還是會拍手,但是你會感覺到他們微妙地猶豫了一下,才鼓掌。在治療中,通常就是有「翻船」危險的時刻......

2. 治療的中間

理想上,治療師不要等到最後翻船才做反應。但要如何提早發現有風浪、有冰山、船可能要沈了呢?

—地位變化,是移情啟動、創傷發作或心理遊戲「我忍你很久了」的偵測器。


簡單來說:移情,就是把生命中某個人的臉,貼在治療師的臉上(或是自己的臉上)。所以當移情啟動時,大家的「角色」就換了。治療師不再是治療師,可能變成了嚴厲的父親。來訪者也不再是來訪者,可能轉變成恐懼的孩子。


角色換了,地位也就變了。因此,反過來說:當你從治療的一開始,就感受雙方的地位與姿態。當地位變了,角色變了的那一刻,你能更快察覺。創傷也是。很多時候創傷發作,是兒童狀態失控而焦慮地主導一切。當個案進入了兒童狀態,你跟他的地位也會隨之轉換。


溝通分析中的「心理遊戲」,用了卡普曼戲劇三角(受害者、加害者、拯救者)來說明地位的轉換。事實上:心理遊戲的特色之一,就是「轉換」。原本可憐的人,突然變得可惡;或是明明可惡的人,卻發現他的可憐。


有了地位作為偵測,這些視角可以更快被代入。就像還沒撞到冰山前,用一副望遠鏡看到了前方的不對勁。

3. 治療的結束

時間到了,該如何結束治療?或著:如果你發現治療很難準時結束,通常是一個隱藏的地位遊戲。除了從心理動力的角度,詮釋個案對於治療的不想結束。

如果接下來諮商室有別的心理師要用(已經敲門了),這裡有另外一個很現實的議題:你該如何轉換地位(姿態),告訴個案「今天結束了,我們下週見」?


這裡,誰需要維持高地位呢?很顯然是治療師,因為清場的責任在你身上。但像前一篇文章提到的,當治療師走高時,來訪者會用各種方式想辦法壓低你的地位。


這,就是治療結束時的地位遊戲。

今天介紹了,地位如何運用在心理治療的四個不同階段。也許,要這麼清楚看見關係中的權力本質,對很多人來說是有點不習慣、甚至抗拒的。不過,既然治療的任務之一,是跟來訪者發現自我與世界的本質。這或許,也是治療師跟來訪者一起,需要不斷學習、練習的功夫。


如同 Daniel Wiener 在《Rehearsals for Growth: Theater Improvisation for Psychotherapists》寫下的這段話:


當一個人,有意識地改變她或他的地位時,他的自尊並不會因此受到威脅。(When a person intentionally shifts her or his status, his self-esteem is not thereby at risk. )」

Credit: 本圖片由WorldInMyEyes在Pixabay上發布

延伸閱讀

「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,是使人處於不斷詢問的狀態。」——曼德爾.克萊頓主教Bishop Mandell Creighton